发布时间: 2025-06-30 14:39 来源: |
保护视力色:
![]() ![]() ![]() ![]() ![]() ![]() ![]() ![]() |
![]() |
![]() |
徐映清,男,1948年10月出生,四川犍为县人。1968年3月入伍,1969年5月入党,原乐山柏杨坝干休所医务室主任、副主任医师,2004年2月退休,2007年10月移交至东方体育第二军干所休养。
青春从戎烙下奋斗印记
徐映清出生在一个浸润着红色精神的家庭,哥哥和姐夫先后投身部队当兵的经历,像火种般点燃了徐映清心中的热血,让他早早立下“也要穿上军装”的志向。1968年2月,年仅18岁的他毅然响应祖国号召,从乐山建筑工程公司应征入伍,成为部队中的一员。
分配到部队警卫班后,他扎根保密单位,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刻苦精神,钻研学习,精进技能。射击、投弹样样拔尖,短短数月便成长为优秀团员。1969年10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用青春热血在军营中烙下奋斗的印记。
白衣执甲守护生命防线
1970年,徐映清迎来人生重要转折。他告别警卫班,踏入成都军区司令部直属部队卫生员培训队,以“海绵吸水”的劲头钻研医学知识,并任卫生员排长。结业后,他主动请缨至新组建的汽车第二十七团卫生队,担任卫生班班长。面对缺医少药的困境,他暗自下定决心:“战士的健康就是战斗力的基石,再难也要闯出一条路!”他带领16名卫生员,以“敢向天公借药方”的勇气,创办团小制药厂。
寒冬腊月,徐映清率队踏雪进藏,在海拔数千米的雪域高原采挖大黄、黄连等中草药;炎热的实验室里,他与战友反复试验,自制银翘解毒丸、大黄苏打片等数十种药物。这些“土法炼金”的制剂,不仅解决了部队用药难题,更通过严格质控推向市场,年创收上万元,卫生班因此获“先进集体”殊荣,他本人也获评“先进班长”。
烽火逆行赤诚护国卫疆
1979年,徐映清赴云南边防前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彼时,他儿子刚出生不满一岁,临行前未能见上一面,只能将牵挂深埋心底,由妻子独自承担育儿重担。通讯中断的83天里,他只能将思念化作守护战友生命的决心。
在前线,徐映清带领两名卫生员在公路边搭建临时服务站,为战友发放预防疟疾、腹泻的药物及净水药片。他还多次随车队穿梭于枪林弹雨间,为前线运送急需药品、弹药和物资。4次深入险境,他的手枪与冲锋枪始终子弹上膛,领章上工整写着姓名、血型、部队番号,衣襟内装着简短遗书。据徐映清回忆,那个时候他和战友们都做好了随时为祖国而战斗牺牲在前线阵地的准备。
硝烟弥漫中,徐映清亲眼目睹战友受伤甚至牺牲。战后,他主动将立功名额让给卫生员战友,而他甘当“无名英雄”,继续以医者仁心守护生命。
初心如磐坚守岗位显担当
从军以来,徐映清一直以“螺丝钉”精神坚守使命。1985年,他以“党指哪儿,我打哪儿”的忠诚,坚定服从组织安排,在成都军区乐山柏杨坝干休所岗位上续写担当,将所学医术服务于老干部群体。
1986年至2004年,徐映清在柏杨坝干休所历任主治医师、所长,服务的离休干部中不乏拥有数十年临床经验的老专家。他虚心求教,以热忱服务赢得信赖。他坚持每日巡诊,为行动不便的老同志送医上门,对疑难杂症开展个性化治疗。
老同志患牙病多,干休所离医院较远,患龋齿到医院治疗要跑两三趟,来回费时又费力。徐映清努力自学,钻研口腔牙科医疗技术,拜内行为师,逐渐掌握了给老干部拔牙、镶牙、龋齿治疗等技术,解决了老同志治疗所需,受到一致好评。在干休所工作期间,徐映清年年被评为干休所先进工作者,1995年到1997年,连续三年评为军区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先进个人。
2004年退休后,徐映清并未停下奉献的脚步。他积极参与军干所工作,以亲身经历向年轻一代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他的故事,是艰苦奋斗的教科书,是无私奉献的活教材。从警卫班战士到副主任医师,从战地药厂到干休所病房,徐映清用一生践行“白衣执甲”的誓言,他以创新突破困境的智慧、以仁心守护生命的坚守,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医者华章。
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