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概况

一、概况

●地理位置。乐山处在南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交汇点,是成渝城市群规划建设的成都平原中心城市之一。北与眉山接壤,东与自贡、宜宾毗邻,南与凉山相接,西与雅安连界,中心城区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100公里。境内海拔高度320—4077米,平均海拔500米。

●气候条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7.2℃,年平均降水量1122.5毫米,年平均日照942小时。

●幅员面积。全市土地总面积12720.0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64%。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66.5%、21%、12.5%,呈“七山二丘一平”地貌特征。

●人口区划。全市辖4个区(市中区、五通桥、沙湾、金口河)、1个县级市(峨眉山市)、4个县(犍为、井研、夹江、沐川)和2个彝族自治县(峨边、马边)。共有18个乡、103个镇、11个街道,1107个村、263个社区(市民政局)。全市户籍人口34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84%;年末常住人口316万人。

●历史沿革。乐山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至石器时代,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春秋时期蜀王开明故治。秦统一中国后,于市境内置南安县,隶属蜀郡,后曾改属犍为郡。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取“郡土嘉美”之意,置嘉州。宋改嘉州为嘉定府,元改为嘉定府路,明降为嘉定州。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复升为嘉定府,并在府治置乐山县,取城西南五里“至乐山”为名,“乐山”之名沿用至今。1950年,设乐山专区。1985年,撤销乐山地区建地级市。1997年行政区划调整,眉山等6县划出。乐山被誉为“士大夫之郡”,是郭沫若的故乡。

●自然资源。东方体育区域内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地层出露齐全,成矿条件较好。截至2021年年底,已发现各类矿38种,其中查明的28种,主要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全市共有非油气探矿权31个,采矿权266个,其中大型生产规模矿山27个,中型生产规模矿山55个,小型生产规模矿山184个,随着矿业绿色发展推进,矿山总体数量呈减少趋势,矿业开发布局更加合理。主要矿产储量:煤炭探明储量约4.4亿吨,正常情况下年开采约320万吨,2021年因30万吨以下煤矿升级改造,开采约180万吨;磷矿探明资源量约8.8亿吨,年开采约490万吨;岩盐矿远景资源储量达113亿吨,年开采约535万吨;石灰石、玄武岩资源丰富,已探明资源量约20.3亿吨、17.5亿吨,年开采约2000万吨。

二、主要经济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2021年(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05.15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2.00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930.68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982.47亿元,增长8.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3.2%,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2%,上升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6%,上升0.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1.0、3.5和3.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2%、43.1%和44.7%。

●财政收支。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1.92亿元,增长9.4%。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8.5亿元,增长0.1%。税占比54.7%。

●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6%。第一产业投资增长7.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4.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0%。民间投资增长25.3%。

●民营经济。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246.29亿元,增长8.9%,民营经济拉动GDP增长4.9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0.4%,占GDP的56.5%。

●城乡居民收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43元,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40元,增长8.8%。年末全市住户存款余额2258.48亿元。

●对外开放。乐山是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与10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截止2021年,有对外贸易经营权企业540家,其中全市进出口实绩企业99家。2021年,青岛高测、无锡尚领、广东凯金、航达电子、万华禾香等一批企业纷纷来乐投资兴业。全年全市正式签约项目92个,签约金额1274.97亿元,到位市外内资68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5313万元,FDI到位1073万美元

三、工业经济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工业拉动经济增长41.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4%。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6.7%,利润总额304.0亿元。轻重工业比为15.2:84.8。

●产业发展。乐山是全国老工业基地、四川重点工业城市,工业门类齐全、发展基础较好,已形成光电信息、新型建材、民用核技术、绿色化工、食品饮料五大现代产业发展格局,乐山国家高新区总部和五通桥区、沙湾区、峨眉山市、夹江县、犍为县“五大基地”集聚成群,全市双甘膦、草甘膦产能居世界前茅,多晶硅生产进入全球第一军团,高纯晶硅产能全球单一区域产能第一,被授予“中国绿色硅谷”称号。

●园区建设。聚力建设以乐山高新区为龙头,以五通桥、夹江、沙湾、犍为、峨眉等产业基地为支撑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促进工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全市共建成12个工业园区,其中国家级高新区1个(乐山高新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沙湾经开区),省级经开区5个(夹江经开区、沙湾经开区、峨眉山经开区、井研经开区、犍为经开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五通桥工业集中区、夹江经开区),省级特色产业基地1个(犍为经开区),列入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培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培育名单5个(乐山光伏产业园、峨眉山经开区、沙湾经开区、夹江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浙川东西协作乐山产业园犍为飞地园区)。

●企业发展。全市拥有规模以上企业638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20亿的企业14家。

四、服务业发展

●商贸流通。乐山是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全省放心舒心消费城市创建试点市。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90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单位722家。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1%。

●金融发展。全市金融机构总数120家。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31家、保险公司及专业代理机构46家、证券期货机构16家、小贷、担保、典当等各类地方金融组织27家,6家A股上市公司、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993.03亿元,比年初增加254.40亿元,增长9.3%;各项贷款余额为2128.35亿元,比年初增加209.90亿元,增长10.9%。

五、农村经济

全市现有耕地面积241.2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建库面积298.8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69亩。

●主导产业。根据全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东方体育三农工作在“十四五”期间确定“147”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目标、壮大四大特色产业、抓实七大举措。主导产业以做大做强茶叶、晚熟柑橘、道地中药材及林竹四大产业集群:以峨眉—夹江、犍为—沐川—马边两带为重点壮大“峨眉山茶”产业集群;以井研—市中区—五通桥—犍为为重点做强晚熟柑橘产业集群;以峨眉—沙湾—金口河为重点培育道地中药材产业集群;以沐川—犍为—马边—峨边为重点升级林竹产业集群。实现“峨眉山茶”综合实力全国领先,晚熟柑橘、道地中药材、林竹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

茶产业。东方体育地处北纬30°世界野生古茶中心带,西南盆周川茶“C”字分布核心区,是中国绿茶之都,是全国名优绿茶最适宜区和全国茉莉花茶产业核心区。2021年,全市茶园总面积稳定在139万亩,干毛茶总产量14.5万吨,干毛茶总产值85亿元,综合产值260亿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3.2%、41.1%、25.4%和26%,茶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一。

晚熟柑橘产业。近年来,东方体育着力挖潜力、补短板、延链条、促融合,加速推进柑橘产业“稳面提质增效”,倾力打造“中国晚熟柑橘之乡”,形成了以井研县为核心,犍为县、五通桥区和市中区为重点的优质晚熟柑橘产业带。2021年,东方体育柑橘种植面积达到46万亩,产量36.8万吨,产值11.5亿元,其中晚熟柑橘面积26万亩,产量19万吨,产值7.2亿元,成为助农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产业。

中药材产业。2021年,全市植物类中药材在地面积35万亩、产量9万吨(干),种植业产值15亿元。其中,黄连、姜黄、川牛膝、黄柏等道地药材全国闻名,佛手和柔毛淫羊藿人工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姜黄、川牛膝、泽泻种植面积全省第一。现有夹江叠鞘石斛、金口河乌天麻、金口河川牛膝、犍为麻柳姜等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称号。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1年,全市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录入家庭农场10491家,省级示范场141家,市级示范场487家。农民合作社总数达4429个,其中国家示范社32个,省级示范社196个,市级示范社323个。全市开展社会化服务主体数量达558个,其中纳入名录库管理的组织达105个,服务小农户15.23万户,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110.49万亩次。截止2021年底,全市成功培育认定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81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省级44家。

●标准化生产。农业农村部认证的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达290个,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9个:嘉州荔枝、西坝生姜、马边绿茶、犍为麻柳姜、峨边马铃薯、黑竹沟藤椒、峨眉山藤椒、沐川猕猴桃、井研柑橘。已建设无公害基地23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38.5万亩、有机食品基地26.5万亩。

●品牌化建设。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5个:峨眉雪芽、哈哥、论道、蓝雁、竹叶青;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个:犍为佛手、犍为姜黄、沐川刺梨、沐川乌骨黑鸡、沐川乌骨黑鸡鸡蛋、沐川梨花;.四川优质品牌农产品12个:犍为茉莉花茶、马边森林雪、金口河乌天麻、竹叶青、何郎挂面、哈哥兔肉、井研繁盛柑橘超果、马边金星茶业边河、沐川森态源森态、峨边五旺竹海、犍为淑秀茉莉茶、金口河川牛膝;市级优秀区域公用品牌1个:峨眉山茶;县级优秀区域公用品牌11个:峨眉山茶、井研柑橘、犍为茉莉花茶、马边绿茶、嘉州荔枝、西坝生姜、金口金品、峨岭云边、沐川魔芋、沙湾淫羊藿、夹江泽泻。

六、交通邮电

乐山是成都经济区核心圈层的重要枢纽城市、成渝经济区重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全年完成货物运输总量16769.12万吨,其中公路16492万吨、水路277.12万吨。

●公路。全市公路总里程12384.735公里,等级公路12011.697公里,其中新增公路里程482公里。已建成成乐、乐宜、乐雅、乐自、仁沐新仁孝段等5条高速公路,境内通车里程304公里。有国道213线、245线、348线和省道103线、213线、215线、307线、308线、309线、310线、311线、401线、428线、429线、430线等15条普通国、省公路,境内里程1257.258公里。有农村公路里程10636.65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水泥路)、村村通公路。

●铁路项目。成昆铁路贯穿全境,其中市内里程161公里,设有站点17个。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乐山段长42.6公里,2014年开通运营;成昆铁路复线成峨段,乐山境内46.5公里,2018年建成通车;成贵铁路乐山段79公里,已于2019年底建成通车。成昆铁路复线峨米段、连乐铁路正加快建设。

●水运。全市通航总里程1048公里,其中等级航道358公里,货运船舶总运力达6.63万吨客(渡)船共有6942客座。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项目进入实施阶段,犍为枢纽、龙溪口枢纽分别于2015年12月、2017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

●邮政电信(市邮政局)。全市共有253个邮政局(所),平均每50.29平方公里、每1.3万人拥有一个邮政服务网点。有邮路59条,邮路总长度达4028公里。有城市投递段道166条,农村投递路线297条,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达7961公里。邮政业务总量10.46亿元,增长57.6%。

七、城市建设

乐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省环保模范城市,是成渝城市群规划的成都平原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中心城区坐落在三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处,与乐山大佛隔江相望,融佛、山、水、城于一体。10.77平方公里绿心居于城市之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森林在城市里,城市在山水中”。全市城镇化率48.73%,比上年提高1.42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221平方公里,其中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余万人。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中心城区跨市中区、五通桥、沙湾区,包含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约288平方公里。主城区范围(即市直管区域)包括青江、柏杨坝、蟠龙、老城、绿心、棉竹、通江、肖坝、岷江东岸、牟子、高新区、水口、苏稽、杨湾14个片区及大佛景区等区域,面积约236平方公里。

●小城镇建设。以全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为契机,分类分层分步推进小城镇特色化发展。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镇17个、省级试点镇30个,省级特色小镇3个。沐川箭板镇顺河古街等8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犍为罗城镇莱佳村等18个村列入“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峨边底底古村等9个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井研千佛镇民建村等3个村入选“四川省最美古村落”。

●城市管理。乐山是全省首批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峨眉山市创建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县,30个乡镇、250个村分别创建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城市交通、供排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能力达33.35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4%。建成区绿地率28.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44平方米,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通过国家检查验收。

●安居工程。“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持续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新开工3101套(户),基本建成3101套,发放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1223户。“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5842户。

八、生态文明

●生态创建。建成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个、省级生态县(市、区)6个;沐川、峨边、马边等3个县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拥有国家级生态乡镇12个、省级生态乡镇87个;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处、国家湿地公园3处,国家森林公园3处,国家级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各1处,全市森林覆盖率60.82%。

●节能减排。全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7%,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指标较去年同期分别削减2.1%、2.5%、13.35%和13.55%。“十二五”以来,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7.54%,高于“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17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9.57%,高于“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25个百分点。

九、民生改善

●脱贫攻坚。全市上下始终聚焦小凉山彝区主战场,统筹抓好非贫困县插花扶贫,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全域、全员、全程、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累计实施彝家新寨村135个,建成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170个,完成贫困户住房新建和改造3.5万户,农村公路新(改)建8000公里,村卫生室新(改)建302个,“一村一幼”建设282所,截至目前,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实现整体脱贫目标。

●就业工作。年末全市城镇就业人员60.33万人,比上年增加2.09万人。城镇新增就业4.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3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7%,全市转移输出劳动力102.4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04.31亿元。

●社会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97%,养老保险关系实现无障碍转移接续。最低工资标准为每人每月1650元。

●安居工程。“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持续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新开工14531套(户),竣工13758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3558户,向农民工分配公共租赁住房836套。完成农村住房新、改、扩建14511户,其中农村危房改造3199户。

●安全生产。2021年,全市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57起、死亡42人,分别下降5%、26.32%。其中,发生道路运输较大事故2起,死亡7人(隆汉高速“5.5”较大道路运输事故,死亡3人;市中区井乐快速通道“6.23”道路运输较大事故,死亡4人)。

十、社会事业

●文旅发展。乐山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唯一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东风堰3处不同类型世界遗产的地级市,境内分布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素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的美誉,现已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39处,旅游经济总量多年稳居全省第二。2021年,全市38家A级景区接待游客1724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36.5%、27%。

●科学技术。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6家,国家科技型企业182家,市级科技型企业342家。已创立国家级技术研究应用中心1个、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检验检测中心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现县县覆盖。

●教育事业。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68所。幼儿园(有法人)642所,公办园209所,民办园433所。义务教育学校共367所,其中小学214所,初中10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1所。高中教育学校共29所,中等职业学校20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高校5所。全市共有在园在校生共49.12万人,幼儿园8.45万人;普通中小学31.63万人;中职3.64万人;高校5.4万人。全市共有四川省校风示范校29所、东方体育校风示范校170所;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19所、东方体育艺术教育特色学校17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