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脉,峨眉山四度蝉联世界遗产保护最高评级

2025-10-31 14:39:55 来源: 市林业园林局


近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第四轮《世界遗产展望》评估报告,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再度获评最高等级"GOOD",成为全球极少数连续四轮(2014、2017、2020、2025)蝉联此项国际权威认证的遗产地。这一成果标志着峨眉山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获得长期国际认可。

峨眉山作为全球少有的同时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其“四连优”成绩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成果。景区通过法规保障、绿色发展、科技赋能、社区共治等系统性举措,为全球同类遗产地提供了可借鉴的“峨眉山模式”。

一、法规为基,构建严密保护体系

峨眉山严格落实《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规划体系,严格划定核心保护区与功能分区,实行分级分区保护。景区将门票收入的5%固定列为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并出台生态补偿、有偿救援等实施细则,以法治刚性守护遗产原真性。

二、社区共治,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遗产保护不是独角戏,而是全民共舞的协奏曲。”这一机制通过“遗产保护—社区联动—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让原住民从遗产保护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通过生态搬迁引导4000余名村民"下山进城",同时为原住民提供环卫、猴管员等岗位240余个,解决就业问题。村民从事旅游业人数占比从67%上升至6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23908元提高至2024年31908元,形成“遗产保护—社区联动—旅游发展”良性循环。依托遗产资源发展民宿、非遗体验等特色产业,实现了“护山”与“富民”的双赢。

三、科技赋能,强化生态监测科研

布设60余台红外相机,首次监测到林麝、四川山鹧鸪等国家一级保护珍稀物种;成功繁育野外回归峨眉拟单性木兰3000余株,获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认证;近5年来,在峨眉山发现动物新种2个(大渡攀蜥、华西颈斑蛇),植物新记录种3个、动物新记录种7个,2024年,消失半个多世纪的峰斑林蛙(IUCN极危等级)在峨眉山重新发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建成峨眉山世界文化遗产数据管理系统,完成14处古建筑三维扫描;森林生态站获评国家级林草生态综合监测站,实现水文、气象、物种动态全天候监测。

四、文化活化,推动可持续发展

峨眉山博物馆实现藏品数字化,年开展遗产教育超30场,推出“灵猴玩偶”等文创产品获“天府旅游名品”。文旅融合: 依托“释武茶药”文化名片,举办杜鹃花节、武术大会等活动,2024年杜鹃花节期间,"峨眉女子功夫团"短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10亿次,实现自然与文化遗产协同传播。

“从生态保护到文化传承,从社区参与到科技赋能,峨眉山的实践证明,遗产保护与发展可以实现良性互动。”该遗产地连续四轮获评“GOOD”,不仅彰显了中国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更提供了“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全民共享”的可持续发展范本。如今,这座矗立千年的“仙山佛国”,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保护与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继续书写世界双遗产的中国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东方体育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东方体育数据局
党政机关
政府网站找错
政务新媒体矩阵
乐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