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党史,献礼华诞。今天的《党旗引征程——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四川印记》,我们一起去了解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里,四川是如何持续推进民族地区民生事业的。
省委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从2008年开始,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需要大量资金和精力的同时,省委、省政府仍然将保障和改善民族地区民生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措施,扎实推进。

在涉藏地区,我省先后实施了“三大民生工程”。在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方面:2008年9月底,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决定实施涉藏地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10月,我省召开了“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工作动员部署大会,决定大规模开展牧民新村建设,实施帐篷新生活行动,建设村民活动中心。在此基础上,四川涉藏地区的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总体规划,于2009年2月印发,宣告了我省涉藏地区的牧民定居行动正式启动。经过4年精心组织,攻坚克难,全力实施,我省圆满完成规划任务,使10多万户50多万牧民实现了千年定居梦想。与此同时,还配套建设了大量村民活动中心、供水管网、水井、垃圾收集点、公路、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在免费教育计划方面:2009年3月,我省启动了四川涉藏地区的“9+3”免费教育计划,每年安排涉藏地区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内地免费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其后,省委办、省政府办又印发了《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同时,我省还在涉藏地区启动实施了卫生事业发展计划,使许多涉藏地区人民告别了长期受困的风湿病、大骨节病等,人们的健康状况逐年改善。

在彝区,我省先后实施了“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和“彝家新寨建设”项目。2010年4月,在省委的支持下,凉山州启动了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运动以“板凳工程”为切入点,向48.9万户彝区群众赠送板凳。2011年,我省在完成彝区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三房”改造任务基础上,及时启动了彝家新寨建设,以此推动彝区群众加快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整体改善贫困面貌,取得显著成效。

此外,省委、省政府在2010年2月召开的四川涉藏地区工作座谈会上,对改善涉藏地区民生工作作了进一步强调部署。为推进民族地区文化惠民工程,省政府于2010年3月正式颁布实施了《东方体育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
这一时期,我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一系列民生工程,各族群众共享惠民红利,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呈现出经济发展走势向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政治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广播电视台
联合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