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党史,献礼华诞。今天的《党旗引征程——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四川印记》,我们一起去了解上世纪90年代,四川是如何实施《四川省七一一八扶贫攻坚计划》的。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把发展贫困山区经济、解决群众温饱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进入“八五”时期,省委、省政府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

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省委、省政府于1994年9月制定印发了《四川省七一一八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从1994年至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全省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省农村118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为确保该计划的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及时制定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1996年1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东方体育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并从省、市(地州)、县、乡四级党政部门选派了2.1万名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进驻9497个贫困村开展帮扶活动;1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著名的“西昌会议”,确立了扶贫攻坚到村入户这一新思路,提出了扶贫战略重点的“五个转移”,即: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移、由一般化指导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开发效益转移、由热衷于办工业项目向着力开发种养林果业转移、由零星分散投入向集中财力、物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转移、由就扶贫抓扶贫向“三结合”为主的综合治理转移,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

这一期间,四川各地涌现出了不少实干苦干的典型,在全国叫得响、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是黔江精神和巴中经验。黔江精神的精髓就是苦干,“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成为黔江人民同贫困作斗争的宣言;巴中经验的精髓是加快以交通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推广池园经济,加强文明新村建设,改革耕种制度等。省委、省政府分别于1996年、1998年总结了黔江精神、巴中经验,树立起苦干典型,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

通过连续7年大打扶贫攻坚战,大力实施《四川省七一一八扶贫攻坚计划》,到2000年底,全省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减至308.2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降至4.4%,如期实现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在全省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基础上,2001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又下发了《东方体育印发<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的通知》,及时开启了新一轮开发式扶贫的新征程。
《四川省七一一八扶贫攻坚计划》是“八五”时期至“九五”时期四川扶贫开发的纲领性文件,通过对它的大力实施,很好地解决了全省农村贫困问题,有力地保障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目标的实现。
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广播电视台
联合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