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党史,献礼华诞,今天的《党旗引征程——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四川印记》,我们一起去了解本世纪之初,四川是如何持续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该地区的天然林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开展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世纪90年代末,四川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力度,着手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1998年8月,省政府发布了《东方体育停止天然林采伐的布告》,规定从9月1日起,阿坝、甘孜、凉山三州和攀枝花、乐山、雅安三市地,全部停止天然林采伐。这是我国实施的第一个禁伐令,标志着四川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此外,四川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退耕还林重大决策。1999年10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退耕还林试点工作会议,确定全省21个市地州120个县于1999年至2000年启动300万亩的退耕还林任务;11月,省政府下发了《东方体育搞好退耕还林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四川打响了退耕还林总体战。2000年11月,省政府印发了《东方体育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通知》。2003年6月,全省退牧还草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决定,从当年开始,用5年时间,在川西北牧区实施退牧还草1.6万亩。

在注重生态环境恢复的同时,省委、省政府还加大力度治理污染,将城市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业污染防治、环保产业发展列为全省“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四大“主战场”,并于2004年12月,出台了《东方体育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2005年3月,四川省提出建设“生态四川”的构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06年9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东方体育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同月,《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实施,标志着四川省在西部地区第一个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
经过一系列艰苦努力,全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成效显著。同时,全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初见成效,人居环境逐步改善,绵阳、成都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顺利推进。
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广播电视台
联合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