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党史,献礼华诞。今天的《党旗引征程——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四川印记》,我们一起去了解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四川是如何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省干部群众改革开放的热情和积极性,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是提出“治水兴蜀”战略和确立“稳粮、增收、奔小康”农村工作思路。省委、省政府以史为鉴,把水利问题作为四川农业乃至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治水兴蜀”的战略方针,在全省掀起以治水、改土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同时,确定了“稳粮、增收、奔小康”的农村工作思路和农业综合开发指导原则,把农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是大力调整工业产业结构与实施“8+5”工程。1992年6月,省委五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工业要在形成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上有大的突破。1993年1月,省委五届十二次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工业技术改造,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1994年4月,省委、省政府在召开的全省工业经济会议提出实施“8+5”工程,即重点抓好8种拳头产品和发展5个支柱产业。省委、省政府还于1996年2月出台了《东方体育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加快四川工业发展的意见》。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工业经济不断呈现出持续、协调和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同时,全省还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小城镇建设。1992年6月,省委办、省政府办下发了《东方体育加强小集镇建设的试点通知》;8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东方体育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使全省乡镇企业上新台阶的通知》。1993年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东方体育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1994年3月,省委下发了《东方体育加快小城镇建设试点问题的通知》。1996年2月,省委下发了《东方体育适当扩大小城镇建设试点规模的通知》。同时,省委、省政府还多次召开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持续把乡镇企业作为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抓。
全省还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四川紧紧抓住国家开放开发重心逐渐西移、外商投资向内陆延伸的大好时机,加大开放力度,拓宽开放范围,增加开放渠道,采取许多重大战略举措探索内陆省份扩大对外开放的路子,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这一时期,四川还着力解决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问题。1992年底,省委、省政府作出8年内投资200亿解决“蜀道难”问题的决定。1993年8月,省委、省政府再次决定于5年内投资113亿元用于交通建设。1995年,四川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如期竣工通车。

四川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并为后期顺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广播电视台
联合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