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东方体育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川委发〔2015〕21号)精神,推进乐山“转型升级、美丽发展”,中共东方体育委六届九次全体会议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对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把握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从总体来看,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乐山“三元结构”的区域格局、“二三一”的产业格局、“投资驱动”的增长格局仍将长期存在,完成发展动力转换的历史性任务还很艰巨。全市要抓住中央把四川列入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机遇,按省委把成都平原经济区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先导区的要求,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有效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瓶颈制约,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促进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以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目标,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推进经济社会和科技领域改革,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推进乐山“转型升级、美丽发展”,为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问题导向,紧扣转型发展。着眼破解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打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让创新落实到推动转型发展上。
——坚持深化改革,优化创新环境。促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等相关领域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坚持全面创新,抓好重点突破。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开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坚持人才为先,激发万众创新。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培育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引进高端人才,激发创新创业动能。
(三)主要目标
按照省委“三年试验突破、五年基本转型”的要求,坚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四川综合交通次枢纽、大小凉山脱贫攻坚示范区“四个定位”,突出旅游国际化、工业高端化、农业有机化、景城一体化、交通枢纽化、扶贫精准化“六条路径”,全面创新改革,力争三年基本形成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长效机制,五年基本转型,实现“十三五”“转型升级、美丽发展”目标。
——动力结构基本转型。创新能力大幅增强,产业发展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科技进步,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比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产业结构基本转型。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文旅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5%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0%以上,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达45%以上。
——消费结构基本转型。新兴消费结构和商业模式蓬勃发展,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
——城镇结构基本转型。形成一批高端人才汇集、制度体系完备、创新氛围浓厚的重点创新区域,深入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城乡统筹发展机制逐步完善,城乡和区域差距明显缩小。
——人才结构基本转型。形成导向鲜明、激励有效、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模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规模明显扩大,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领域创新型人才数量大幅增加,各类人才积极性创新性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蓬勃开展。
二、突出重点区域,形成全域创新发展新格局
促进创新区域集聚,打造创新发展载体,构建起以重点区域、创新园区、产业基地、创新平台为支撑的全域创新发展新格局。
(一)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围绕打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目标,以园区基地、企业、项目为载体,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积极探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调结构、促转型、优存量、引增量,打造具有较强扩散作用和带动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综合体。建立乐山高新区、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峨眉山市、夹江县协同创新管理体制,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清洁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军民融合产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配套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创意设计、工业旅游、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
(二)形成县域创新发展特色和优势。坚持“三区联动、沿江组团、功能优化、产业高端”的思路,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临港经济、空港经济、通道经济,着力发展一批旅游经济强县、工业强县、服务业强县、现代农业强县、脱贫致富强县。各县(市、区)要根据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路径,按照县域发展主体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探索平坝、丘陵、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形成发展方式转变、资源综合利用的体制机制,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创新发展局面。
(三)推进创新发展平台载体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园区,以国家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省、市级工业、农业、旅游开发园区、科技园区和大学生创业园区等创新创业孵化园区为重点,建设产城一体、融合创新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创新平台,以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为重点,聚集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和创新人才等资源要素,鼓励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促进创新发展。
三、围绕重点领域,实现产业创新发展新跃升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动,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推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一)以创新推动和发展先进制造业。聚焦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川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十大先进制造业,对接《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通过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着力发展以芯片元器件、电子设备、信息安全等产品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物质能、民用核电等为重点的清洁能源产业,以稀土、碳纤维、建筑新材、磷硅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新型陶瓷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以新能源客车和纯电动场地车、碳纤维航空复材及汽车部件、高效节能环保装备、能源互联网装备等为重点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以及生物制药产业,建设现代工业强市。
(二)以技术进步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和产品强质工程,激活存量发展动力。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推广应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供应链管理等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服务,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实现盐磷化工、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提高工艺装备和能效环保水平,研发高附加值新产品,实现产品高端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现代畜牧业等特色效益农业,培育优势农产品品牌,提升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优化调整产业布局,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打造四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市。
(三)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旅游及服务业。适应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加快转型的大趋势,以网络化、定制化、个性化为方向,发展更富智慧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1+5”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推进东方体育全国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工作,改革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完善旅游投融资机制,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促进旅游功能、产品、营销、管理、服务、环境“六个国际化”。按照“旅游业+”发展思路,以旅游业为先导,加快旅游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旅游经济体系。推动“旅博会”从“国际水准”向“国际品牌”提升,把“旅博会”打造成国际旅游业界品牌展会。
大力发展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培育发展云服务、数字消费、物联网等服务新业态,推动生产型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加快产业融合与组织模式创新,建成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
(四)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广泛深度应用,加快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组织、平台建设、商业模式、区域试点、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推进“互联网+制造”,大力推动生产智能化、产品智能化与产业链协同共进,提升完善促进传统产业向互联网化发展的基础设施、运营保障等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工业企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互联网+服务”,快速推进智慧城市和国家信息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发展智慧旅游、互联网金融、智能交通、互联网民生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名优土特产和农产品流通模式。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泛在普惠的互联网络,促进大数据资源开发,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
四、培育创新主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
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格局。
(一)推进优势企业培育和创新能力提升。大力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对新认定企业给予财政后补助,扩大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数量和规模。在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引领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通过重点引导和支持,带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完善研发机构建设,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挂牌上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示范基地。
(二)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孵化一批“科技小巨人”中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加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为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开展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专利信息推送服务,降低企业研发时间和成本。加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研发项目引导力度,促进开展创新活动。强化综合金融服务,促进中小微企业开展直接债务融资和知识产权融资,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
(三)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强化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服务和引导,将更多的研发机构建设到企业、更多的创新人才引进到企业、更多的创新资本投入到企业、更多的科研项目配置到企业、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到企业,提高企业创新资源集聚度。加大对企业主导的新兴产业链扶持力度,支持创新型骨干企业整合创新资源。
(四)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合作、联合研发、成果分享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支持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共建研发机构、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支持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原始创新、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作用,支持高校建设创新创业俱乐部,支持高校与市县政府、园区、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园。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强与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合作。
五、拓展创新支撑,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积极搭建发现、筛选、撮合、转化一体化平台,促进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才同发展需求对接。
(一)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建立军民融合统筹协调机制,着力构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乐山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体系,推动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科技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着力发挥东方体育国防科技优势,搭建“军转民”“民参军”对接合作平台,以碳纤维、稀贵金属、民用核技术等产业为重点,鼓励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鼓励军工企业在东方体育布局民品化项目,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和产业化。
(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至科研院所、高校。对科研院所、高校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同时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由其自主实施转移转化,转移转化收益全部留归单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技术转移、分析测试、工程化、融资、孵化等平台,构建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体系。设立市级创新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和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子基金的建立。鼓励企业成果转化项目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相结合,推动孵化器与科研院所、高校等技术成果转移相结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三)加大创新创业和科技企业孵化力度。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形成想创、会创、能创、齐创的生动局面。打造一批市级以上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各园区、县(市、区)大力发展孵化楼宇、创业社区、创业小镇、大学科技园、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各类孵化载体建设,形成梯次合理、服务优良的孵化体系。完善创新创业人才社会服务机制,开展创新创业品牌活动,推动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人才、青年大学生、海外高层次人才、民间能人进入创新创业主战场。设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金,支持孵化载体建设和创新创业活动开展。
(四)以科技金融结合推动创新发展。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推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创业投资规模,以市级创新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国内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参股、入股或共建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及在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贷、成长贷等金融创新业务,支持建立股权众筹融资平台,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股权众筹平台募集资金。拓宽技术创新间接融资渠道,推进商业银行科技支行建设,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研发提供多渠道、多元化融资服务。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探索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新型融资方式,推动投贷互动。探索“政府信用+商业信用+专业保险经纪服务”科技保险发展模式,支持保险机构开发创新险种。推动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业融合发展。
(五)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完善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人才交流方面的合作机制,加快引进一批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的行业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大力培育企业管理人才,深入实施“企业名家”重点人才项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养科技型、成长型、潜力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素能提升工程,结合重点优势产业发展急需,推行订单式、学徒式等开放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科技型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六、优化政策环境,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政策导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更好发挥政府推动创新的作用。
(一)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开发和基础研究的人员分类采用评价标准;强化创新实践能力评价,调整不恰当的论文要求;建立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机制,引入专业性强、信誉度高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人才评价。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科研院所、高校职务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划归成果完成人及其团队的比例;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财务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鼓励科研人员在完成教学科研本职任务前提下,面向企业和社会承担科研项目,所获收益由个人及其团队支配;对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核心骨干,可实施股权和期权激励。完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职离岗创业;允许科研院所、高校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履行所聘岗位职责前提下,到科技创新企业兼职兼薪;允许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
(二)落实创新要素改革政策。严格落实国家、省有关要素价格改革政策,促使企业从依靠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低性能低成本竞争,向依靠创新、实施差别化竞争转变。
落实创新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调整政策、创业投资企业等股权投资企业的差异化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方和需求方的资金补助政策。落实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加大采购力度,鼓励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
(三)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大对涉及投资、创新企业、高技术服务等领域的行政审批清理力度。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支持力度,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逐步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发放,采取一站式窗口、网上申报、多证联办等措施,为创新型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施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管理,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抓好科技类社团等中介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改革,培育一批技术转移、检测检验认证、科技咨询等方面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骨干组织,逐步推开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试点。
(四)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市级科技创新投入决策和协调机制,改进支持方式。强化发展需求导向和市场决定作用,改革科研项目组织方式和形成机制。加强科技项目申报、立项、实施、验收全过程管理,完善市级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重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促进形成管理规范、注重绩效的科技项目、资金管理体系,加大科技项目对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支撑力度。积极对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改革,遴选重大科技项目申报省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
(五)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贯彻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调整损害赔偿标准,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完善权利人维权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机制,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外许可、投资入股,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处置平台和运营平台。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优化专利申请资助政策,重点资助发明专利、申请国外专利。
七、强化制度和组织保障,统筹推进创新发展
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任务。要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形成职责明晰、积极有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治理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核心战略位置,精心组织谋划,加强工作统筹,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目标责任制,把创新改革发展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考核范围,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健全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创新政策、规划和改革举措的统筹协调,建立重大事项领导牵头负责、部门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目标协同、权责明确、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三)营造良好氛围。培育创新文化,弘扬创新精神。大力宣传创新企业、创新成果、创新品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