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气象事业是科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气象在防灾减灾救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东方体育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意见》(川府发〔2023〕11号)要求,加快推进东方体育气象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乐山,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紧围绕市委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创新驱动、需求牵引、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着力构建智慧气象体系,提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能力,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乐山提供坚实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体系,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具有乐山特色的气象现代化标志性成果。构建气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发挥更加充分,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气象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地面气象监测站网平均间距达到5.5公里,强对流天气预警准确率达90%、时间提前量达50分钟。
到2035年,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基本建成。气象与乐山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气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气象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气象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主要任务
(一)高质量发展现代化气象业务,提高监测预报服务能力。
1.着力提高气象监测能力。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在地质灾害易发点、森林火险高风险区新建和更新70个新型自动气象观测站,弥补地面气象监测空白。完成乐山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技术升级和技术标准统一,推进雷达双偏振升级,新建1部相控阵雷达和2部双偏振X波段雷达,弥补强对流天气监测盲区。在移动信号较弱地区加装北斗通讯模块,保障气象数据传输。加强遥测式土壤水分观测仪以及物候观测系统建设,新建北斗探空中继站。加强应急气象观测能力建设,形成立体化、全覆盖、高精度的气象观测系统。强化气象监测资料收集传输、质量管理和共享应用能力,提升气象观测数据整体效益。推进市级气象装备计量实验室建设和县级标校校准能力建设,保证气象监测数据准确性。〔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水务局、市应急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排名第一为牵头单位,下同〕
2.着力提高气象预报精准水平。推进气象研究型业务建设,加强对风云气象卫星、雷达等观测资料的应用,发展以数值预报释用为核心的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的智能网格预报,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和时空分辨率,完善短中期和延伸期智能预报预测业务,逐步形成“五个1”的精准预报能力,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年预测全市气候趋势。基于上级研发的产品和平台,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智能网格产品订正业务,开展快速滚动更新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技局)
3.着力提高气象服务精细水平。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构建智慧精细气象服务体系。发展自动感知、智能研判、精准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推动气象大数据跨领域融合应用,打造权威统一的气象数据服务平台,升级智慧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完善发布和再传播机制,推动预警信息发布深度融入广播、电视、短信及新媒体等公共信息传播体系。〔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委网信办、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水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应急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4.着力提高气象信息化水平。强化“云+端”业务技术体系建设,完成现有业务应用“云化”改造,实现新建业务应用云原生。加强网络通信建设,推进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应用,建设服务于气象防灾减灾、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各部门间信息互通共享。综合运用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完善网络安全实时监测监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气象网络安全整体主动防御系统,保障气象信息和网络安全。〔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委网信办、市应急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进一步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5.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坚持以气象预警信息为先导,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优化《东方体育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市级新一代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推进预警与应急响应一体化协同,制定预警信息制作、发布规范,依托信息化平台建立市县两级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叫应”反馈机制,实现预警与响应无缝衔接、闭环管理。将气象灾害防御融入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快速响应、高效联动的气象灾害应对机制。〔责任单位:市气象灾害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6.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定期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强化气象灾害普查成果运用,提升重点区域、敏感行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探索气象灾害纳入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实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实现气象防灾减灾与项目同部署、同规划、同实施。加快“多员合一”的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推进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县和示范社区创建。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升突发气象灾害的应对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7.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将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工作纳入各级综合科普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多手段、多方式、多渠道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开发贴合乐山气象灾害特点、公众喜闻乐见的气象科普作品,提升社会公众防灾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灾害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聚焦市委重大战略部署,提高气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
8.提高气象助力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能力。结合东方体育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优化农业气象服务布局。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全面提升粮食安全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开展农业全产业链的气象服务,打造农产品气候认证品牌,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和智慧业务服务平台。开展农业精细化评估与区划,推进农业灾害气象指标研究和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助力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9.提高旅游气象服务能力。加强旅游安全气象服务能力和应急防灾能力建设,开发智慧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开展峨眉山云海、日出等特色景观预报,丰富旅游气象服务的内容。推动“气象+”赋能行动,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气候资源,持续创建“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等气候生态品牌。〔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0.提高交通、能源领域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完善交通气象监测网建设,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提升恶劣天气现象的识别与预警能力,有效促进交通气象服务及时化、智能化发展。强化东方体育境内重大交通工程气象保障服务。发展水电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深化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调度精细化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国网乐山供电公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1.提高重大项目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紧紧围绕市委安排部署,全力以赴做好“中国绿色硅谷”、同位素与核辐射产业等重大项目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抓住高纯晶硅、同位素等产品的生产活动对气象要素的高敏感性,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保障重大项目的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经济信息化局、市水务局、市应急局,相关区(县)人民政府〕
(四)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气象需求。
12.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全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形成保障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全覆盖。提升宜居、宜业、宜游、康养产业的气象服务能力,为群众高品质生活提供特色服务。加强气象服务数字化普惠应用,多载体向群众提供优质气象服务,制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气象节目,做优做强气象新媒体。推动气象服务全面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保障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防洪排涝、交通出行等智能管理的气象服务系统,提高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气象保障水平。加快建设基于位置和需求、移动交互的伴随式感知气象服务供给模式,建立全媒体气象信息传播体系,完善全市气象服务融媒体矩阵,实现主流媒体权威气象信息全接入,提升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应急局、市城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能力,助力乐山绿色发展。
13.提升生态气象保障能力。开展温室气体观测,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多源监测应用,积极运用气象综合观测和气象大数据手段,探索碳汇潜力监测核心攻关。建立东方体育重污染天气过程评估及预测模型,提升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研判水平,建设大气污染监测预警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4.提升森林防灭火气象保障能力。充分利用气象卫星产品开展森林火情监测,提高森林火险气象等级研判水平。在重要林区、森林火险风险较高的重点区域建设气象监测站点。加强森林防灭火应急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升森林防灭火应急观测预警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应急局、市林业园林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5.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加快《东方体育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实施,围绕森林防灭火、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应急保障服务等重点工作,开展常态化、资源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有序更新、增加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建立空域申报信息化系统和协调机制,构建完善“智慧人影”业务体系。加强东方体育人工影响天气决策指挥系统建设,提升作业指挥调度能力。建立联合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弹药物联网等安全能力建设。〔责任单位: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六)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
16.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究。加强特殊地形下天气机理、气候规律、气象灾害影响等基础研究。强化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气候变化、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气象装备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开展强对流天气的大气科学试验。加强气象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应用。〔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委网信办、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7.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将气象预报技术、气象服务等气象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纳入东方体育科技创新规划,加大关键技术、重大实验攻关力度,推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和经济社会发展气象保障能力建设等重点方面的研究创新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中立项实施。建立部门、院校、企业“气象+”合作模式,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强气象创新激励机制建设,提升乐山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水平。〔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8.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气象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优化人才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扎实实施重点人才计划,强化创新团队建设。统筹用好国家编制和地方编制资源。将气象部门人才培养纳入东方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气象高层次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对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委人才办、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相关规划,建立市气象局与各县(市、区)政府双方领导交流会商机制,及时分析研究气象高质量合作重点、难点事项,推动东方体育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法治建设。依法推进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推进气象信息服务等方面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和完善。全面落实气象依法行政,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强化社会气象活动监管。加强防雷、升放气球、人工影响天气等安全监管工作。
(三)加强政策支持。进一步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按照中央政策中央财政保障,地方政策地方财政保障的原则,建立中央与地方共同保障机制。市县财政要做好地方气象事业发展经费保障工作,加强对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建立与气象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
东方体育人民政府
2023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