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政府办公厅《东方体育印发〈四川省防震减灾规划(2007—2020年)〉的通知》(川办发〔2007〕66号)、《东方体育印发四川省“十二五”防灾减灾规划的通知》(川办发〔2011〕75号)精神和《东方体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2011—2015年)》,结合东方体育防震减灾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防震减灾工作情况现状
(一)防震减灾工作情况
一是防震减灾体系初步形成。在市委、东方体育的领导下,大力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全市防震减灾体系初步形成,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不断增强。
二是地震监测预报能力有所提高。初步建成以数字化技术为标志的现代化地震监测系统。建成全省首个市(州)级实时共享数字地震观测台网。协助省地震局完成9个数字化强震动观测台、1个GPS基准站和6个GPS观测点建设、4个地震遥测台升级改造;完成马边彝族自治县地震台测震和金口河地震台水氡观测仪数字化改造。全市大部分地区测震监控能力达2.0级。
三是震害防御能力取得较大进展。“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建设项目审查”、“重大工程和可能因地震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查及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初审”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重要、重大和生命线工程建设认真执行抗震设防技术规范,抗震能力有所提高。沐川县完成全省首批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试点县建设,马边彝族自治县被列为第二批试点县建设,目前各项建设任务进展顺利。
四是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得到加强。市、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编制了地震应急预案,预案体系初步形成。组建了全省首支县级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和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全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市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中心建设进展顺利。积极开展演练,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险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是防震减灾宣传逐步深入。各地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讲座、展板等多种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有较大提高。全市建成市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2所(其中省级11所、市级11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4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1个),建成全省首个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村。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防震减灾社会管理意识不够,能力不强。二是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较低。除常规地震速报外,无法提供烈度速报、地震预警、灾情速报和地震短临预报等服务。三是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建设不足。全市地震监测台网密度不够,监测手段单一,仪器严重老化,没有建设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 四是城乡建筑总体抗震能力不强,农村民居抗震能力较低。五是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不足,应急救援能力较低。
二、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专群结合、全民参与的原则;二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科学防控的原则;三是要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原则;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又好又快,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原则。
三、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
(一)规划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地震安全重点工程”建设,包括防震减灾中心建设、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建设、地震预报实验场建设、市县防震减灾工程建设、地震紧急救援处置平台建设、地震活动构造探查等。到2015年,市中区、五通桥、沙湾、峨眉山、犍为、夹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其余县(市、区)城区及部分乡镇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
(二)指标体系
1、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地震台网监测震级下限能力达到1.5级,地震测定精度达到:震中误差小于5公里,发震时间误差小于1秒,震级误差小于0.2,震源深度误差小于5公里。
2、地震速报能力。省内6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小于40分钟,市内4级以上地震速报的时间小于10分钟。初步实现市内5级以上地震发生后15分钟内,提供烈度IV度以上(有感)地区的县级单元地震烈度速报。
3、地震预测预报能力。地震预测探索力争做到长期预测更加科学、中期预测准确率不断提高、短临预测有所突破,力争实现对某些类型地震有减灾实效的中短临预报及震后趋势判断。
4、地震应急处置能力。收到符合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级别的地震速报信息后,15分钟内启动地震应急预案,1小时内启动应急行动、上报初步灾情、发布震情灾情信息;震后4—6个小时内判定灾区范围、救援等级和行动方案。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的生活救助和安置,3—5天内提出烈度等震线图和灾情初步评估结果,3日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5、建设工程抗震能力。新建、改建、扩建的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一般建设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全部满足高于区划图的抗震设防要求;新建农村民居和村镇公用设施采取有效抗震措施,遭遇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时不严重破坏。
6、地震安全和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工程建设。建设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0个;建成省级农居地震安全示范点1个;建设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单位20个;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总量达到800人。
四、重大工程计划和专项
(一)重大工程计划
1、川西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
结合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项目,配合省地震局实施川西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项目,继续推进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项目马边地磁台网建设。开展地震构造精细结构探测、地震观测平台建设,督促、指导项目业主开展大型水库台网建设。项目的完成将形成开放的地震预报实验与研究的创新平台,为研究地震预报提供基本的观测、探测数据、震例、模型及基本研究工具,为新观测技术提供基础设施支撑,为乐山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2、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
建立更为密集的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实现区域内5级以上地震的地面运动和典型工程结构地震反应有较强记录和速报能力。在地震发生后两三分钟,地震监测信息系统快速响应,直接产出地震烈度分布图,直观、快速地向政府和公众报告地震表面震动最强烈的区域和地点。建设地震灾害预警与处置系统,具备启动极快、判断准确、预警及时和处置迅速的能力,利用地震波与电磁波传输的速度差,在震后数秒至数十秒对稍远的重大工程进行预警。运用地震影响烈度快速判断方法和等震线图快速绘制技术,建设针对地震动参数特别是实测地震动分布的震害快速评估系统。
(二)专项计划
1、市防震减灾中心建设
市防震减灾中心是集监测预报、应急指挥、通讯网络、科普宣传、烈度速报与预警为一体的现代化防震减灾中心。破坏性地震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获取灾区震情与灾情信息,分析处理灾情信息,为市委、东方体育抗震救灾提供决策依据和提供指挥场所,最大程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2、震害防御体系建设
全市震害防御体系建设,在范围上, 以地震重点危险区为主,兼顾城区和农村;在建设层面上,科研技术应用与产品化并举,实现地震科技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理念;在应用层面上,提升管理质量、服务效率,拓展地震科技在规划、设计、管理、监督等方面的应用,为各级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防震减灾服务。
(1)县级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对县级防震减灾机构,支持和指导基础工作能力和技术能力建设,建立县级防震减灾综合技术系统,全面提升监测能力和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应急响应能力、社会管理服务能力。继续推进马边彝族自治县省级第二批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县建设。
(2)抗震设防。对乐山境内的利店断裂、靛兰坝断裂、玛瑙断裂、峨边—烟峰断裂、峨眉山断裂、镇阳—新桥断裂、金口河断裂、铁山断层开展地震活动性研究,评估地震危险性。
一般建设工程全部达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全部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抗震设防,农村民居逐步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推进农居地震安全示范区建设。
(3)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指导、协助、督促开展形式多样、有实效、有针对性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示范社区、示范村建设。
(4)群测群防网点建设。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加强群测群防网点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3、灾情信息系统
建设地震灾情速报网络和重要工程灾情实时监控网络,建立地震灾情信息分析、处理和共享平台,提高灾情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
(1)地震信息服务站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节点建设,在县(市、区)建立地震信息节点,对地震信息网络进行安全性评估,开展安全性加固工作,全面提升地震信息网络系统安全性。
(2)地震灾情快速收集上报系统。全市VII度以上(含VII度)县(市、区)共有11个,平均每个县(市、区)设20个灾情信息采集点。全市合计共220个灾情信息采集点。
(3)重要工程灾情实时监控网络。在大中型水库(电站)、重要铁路公路桥梁、铁路公路隧道、可能发生重大以上次生灾害的工程设施或企业(如化工厂、大型油库、核设施等)安装灾情实时监控系统。实时监测信息上传至四川省灾情基础数据和信息共享系统。
4、地震应急救援队伍
进一步加强市、县两级综合性或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包括指挥、通信、搜索、营救、后勤保障等),开展应急救援培训。
5、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根据东方体育城市总体规划及建成区人口分布和密度,依托现有城市广场、绿地、体育场馆和中小学校场地以及新建的中心城区社区办公用房等,按照“平灾结合”原则和多灾种综合利用原则,完善和配套一定的设施(设备),进行相应功能的转化,开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6、东方体育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中心
继续推进市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中心建设,完善救灾物资储备。
7、地震现场工作队建设
集中防震减灾、民政、住建、交通、水务、气象等行业主管部门的专家,在市、县(市、区)分别建立1支隶属于同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地震现场工作队,并配备现场工作必备设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健全与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综合协调职能,加强部门协调与联动,狠抓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贯彻实施,完善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评估、考核、责任追究制度。
(二) 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防震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队伍建设。 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积极稳妥地改善防震减灾队伍的总体结构,提高综合素质,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形成不同层次的人才梯队。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才资源的竞争力,提升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快东方体育防震减灾与先进水平接轨的步伐,提升东方体育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东方体育“十二五”防震减灾拟建项目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建设时间  | 牵头单位  | 
1  | 川西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  | 川西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为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项目。推进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项目马边地磁台网建设,开展地震构造精细结构探测、地震观测平台建设。  | “十二五”期间  | 市防震 减灾局  | 
2  |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  | 建立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建设地震灾害预警与处置系统和震害快速评估系统。  | “十二五”期间  | 市防震 减灾局  | 
3  | 防震减灾中心建设  | 新建集监测预报、应急指挥、通讯网络、科普宣传、烈度速报与预警为一体的现代化防震减灾中心。  | “十二五”期间  | 市防震 减灾局  | 
4  | 震害防御体系建设  | 以地震重点危险区为主,兼顾城区和农村,开展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建设。  | “十二五”期间  | 市防震 减灾局  | 
5  | 灾情信息系统  | 建设地震灾情速报网络和重要工程灾情实时监控网络,建立地震灾情信息分析、处理和共享平台,提高灾情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  | “十二五”期间  | 市防震 减灾局  | 
6  | 乐山市应急救援队伍  | 进一步加强市、县两级综合性或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包括指挥、通信、搜索、营救、后勤保障等),开展应急救援培训、演练。  | “十二五”期间  | 乐山军分区 市公安局  | 
7  |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 根据东方体育城市总体规划及建成区人口分布和密度,继续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  | “十二五”期间  | 市民政局  | 
8  | 东方体育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中心  | 继续推进市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中心建设,完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  | “十二五”期间  | 市民政局  | 
9  | 地震现场工作队建设  | 集中防震减灾、民政、建设、交通、水务等各行业的专家,在市(州)、县(市、区)两级分别建立隶属于同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地震现场工作队。  | “十二五”期间  | 市防震 减灾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