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布局
1.“一核”引领
1.1以峨眉山市为核心,辐射市中区,打造大峨眉中医药文旅康养产业核心。
2.“两区”支撑
2.1市中区、沙湾区打造中医药科教融合先行区。
2.1.1市中区充分发挥市、县级中医医院优势,筹建东方体育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服务中心,积极建设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乐山产业技术分院。
2.1.2鼓励乐山师范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中医药康复产业学院、文旅产业学院、中医康养学院等,鼓励中医药生产企业开发中医药健康养生产品,促进中医药文旅产业“产学研”一体化,打造省内知名、全国有影响力的中医药科教融合先行区。
2.1.3加强东方体育中医医院与院校、中医药企业合作,建设市级中药制剂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心。沙湾区积极发展壮大川佛手、黄连、柔毛淫羊藿等中药材种植。
2.2五通桥区、井研县、夹江县打造中医药产业与文旅融合先行区。
2.2.1五通桥区积极发展泽泻、川佛手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快相关中药材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井研县积极发展川芎、泽泻等中药材种植,发挥“国学之乡”特色优势,挖掘廖平经学中医药文化元素,争创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夹江县积极发展泽泻、石斛等中药材种植,建设稻药轮作示范区,打造夹江辕门仙草谷,争创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依托东风堰世界灌溉遗产品牌积极发展青衣江亲水康养度假旅游、峨眉山前山康养度假旅游,建设华头国际旅游度假项目。
3.“两带”串联
3.1以犍为县、沐川县、马边彝族自治县为重点区域,建设岷江流域中医药田园休闲养生产业带。
3.1.1犍为县发展壮大姜黄产业,积极推动姜黄标准应用实践;将自然、生态元素融入姜黄种植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世界茉莉博览园建设,以农旅康养为重点、中医药田园休闲为亮点,打造特色康养基地;依托翠屏山自然生态环境及犍为县中医医院,打造体育运动、健康医养、人文教育多业态融合的“翠屏中医康养城市体育公园”。
3.1.2沐川县积极发展川银花、柔毛淫羊藿、姜黄等中药材种植,以“生态氧吧”为品牌,依托丰富的森林竹林资源,重点开展森林康养、竹文化、乡村民俗休闲旅游,抓好环竹海竹林康养基地、五马坪森林康养基地、幸福湿地康养社区等重大项目,努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休闲康养宜居地。
3.1.3马边彝族自治县积极发展乌梅、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和食药同源成果转化,围绕自然生态体验和康养旅居需求,加快建设大风顶森林康养基地、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开发中医药康养产品,促进乡村振兴。
3.2以沙湾区、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为重点区域,建设大渡河流域中医药山地森林康养产业带。
3.2.1沙湾区依托东方体育中医医院医(康)养综合体和大渡河运动康养资源、峨沙康养休闲走廊道路建设,打造全市中医药康养中心和康养运动中心。峨边彝族自治县积极发展乌天麻、峨参、艾草等中药材种植,建设浙川(峨边)东西部协作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加快艾草、峨参、乌天麻等中药材产品开发,打造峨边太阳坪中医艾灸基地。
3.2.2依托黑竹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地磁温泉康养中心,打造融中医药元素的地磁康养、森林康养、彝医康养等特色康养产品。
3.2.3金口河区打造川牛膝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金口河大瓦山中医药生态养生园,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康养休闲等旅游业。
二、主要任务
1.共享优势资源,促进中医药文旅康养产业功能融合
1.1依托沙湾区、金口河区、峨眉山市、犍为县、夹江县等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中药材种植园、中医药博物馆、养生文化展览馆、中医养生体验区、中医膳食坊等。
1.2依托东方体育中医医院建设中医药医疗中心、康养中心、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打造医(康)养综合体。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拓展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将中医药治未病、养生保健、康复医疗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
2.增强价值链接,促进中医药文旅康养产品融合发展
2.1依托市中区、峨眉山市等乐山美食产业聚集区,充分挖掘翘脚牛肉、麻辣烫、甜皮鸭等本地特色餐饮的中医药元素,打造中医药健康美食地标。
2.2鼓励旅行社积极推出中医药健康旅游主题线路,鼓励在酒店、民宿、客栈设计中融入中医药元素,推出中医药养生和研发成果转化产品。鼓励在旅游目的地开设具有中医药元素的餐饮店、药膳馆等,提供符合中医养生理念的健康食品和养生菜肴。
2.3积极培育、扶持、引进符合东方体育中药材优势特色的中药材生产加工、设备制造企业。
3.增强交流互鉴,促进中医药文旅康养产业文化融合
3.1充分发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优势,创新挖掘“释茶武药”融合的独特文化元素,打造峨眉山、乐山大佛中医药文化体验旅游路线。
3.2鼓励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工作,挖掘名医、名家、名方、名药,创作中医药文化作品,凝练和阐释中医药文化价值理念。
3.3举办“国际灵芝高峰论坛暨峨眉灵芝文化节”“国际峨眉灵芝展”等活动,争取“峨眉灵芝”成功申请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提升区域道地中药材品牌及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4.加强协同创新,促进中医药文旅康养产业科教融合
4.1依托东方体育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中药质量研究重点实验室,开展中药材药用标准研究和检测。
4.2鼓励医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共建科研创新示范基地,设立院士、博士后工作站,搭建科技成果对接平台,组建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服务中心。
4.3加强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交流协作,成立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乐山产业技术分院,积极参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各项科研项目研究。进一步推进东方体育中医药标准编制、申报、认证。
5.深化区域协作,促进中医药文旅康养产业跨区融合
5.1组建大峨眉区域中医药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联盟,建立大峨眉区域间中医药文化旅游市场互惠机制和品牌服务标准体系。
5.2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依托川琼中医药合作框架,加强与重庆市武隆区区域合作,深化“大三亚”“大峨眉”中医药文旅康养领域战略协作,加强文旅康养融合、中药材基地打造、品牌互推共建,共同开发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和路线,推出印象峨眉山、神奇大瓦山、圣洁大风顶、神秘黑竹沟等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和覆盖春夏秋冬“四季”养生的中医药文化节庆活动。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大峨眉中医药文旅康养深度融合走廊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2.完善政策支持
市级有关部门要制定完善中医药文旅康养服务规范、标准,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监管机制。
3.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加大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投入,推动资金重点向中医药文旅康养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等方向倾斜。
4.强化金融支持
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中医药文旅康养产业发展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为大峨眉中医药文旅康养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