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乐山简史
P. 102

·乐山简史· LESHAN JIANSHI



                 二、场镇建设


                 自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期,乐山以州府县城为中心兴起了大量工商

            业场镇。以盐、煤开采为主和工业原料、产品贸易为主的场镇脱颖而出,
            发展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

                 盐业场镇  以五通桥、牛华溪、辉山、蔡金等场镇为代表。

                 五通桥。犍为盐厂的核心区,兴于明,盛于清,是“盐荚聚会之所”。《四

            川盐政史》记载:“清乾隆间五通桥两岸井灶渐盛,永通(王村)遂衰,
            故厂即以五通桥著名。其后愈辟愈广,为川省之第一盐场。”俗有“千

            猪百羊万石米,不及桥(五通桥)滩(竹根滩)一早起”,五通桥盐业

            发达由此可见。
                 牛华溪。位于乐山城东南 10 千米岷江畔,由犍为、乐山两县共管。

            井灶林立,盐煤汇集,成为商业富庶之地。雍正七年(1729)设有盐务

            巡检司,乾隆九年(1744)改设盐课大使。牛华溪盐大使刘应蕃《油花

            溪即事》记载:“人家半藉盐为市,风俗全凭井代耕。地湿不关霉雨润,
            天晴时见阵云生。”

                 辉山。原称灰山井,盐业发达,盐井、灶房较多,工农杂居。由于

            煤渣甚多,堆积如山,故取名灰山井。后因灰字不雅,更名辉山井。
                 蔡金。有不少盐井和灶房,如双龙井、瓢井、木竹井、白牛井、高山井、

            坳儿井、魏林井、新海灶、观音井、南坝井、中心井等地名。

                 煤业场镇  以石麟、踏水、沫溪等场镇为代表。

                 石麟。煤资源丰富,开办有凤来煤矿,成为煤矿的储销场所,是犍
            为盐厂的主要能源供给地。最初没有场镇,只叫上田坝和下田坝,后将

            李家沟、谢洞湾的火烧店迁移至此,逐渐发展成场镇。


            76                                                                                                                                                                 77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